贵阳一中环境优雅,美景迭连,自然人文,如诗如画。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木一石,一楼一阁、一亭一台,一桥一塑,可谓一步一景,景随人换,人被景牵,人恋景,景诱人。具有代表性的有八处景观,因环翠山,故名“翠山八景”。
第一景 春华秋实
1996年,贵阳一中九十华诞,教师、校友捐资造不锈钢雕塑“春华秋实”为念。2005年,学校由金筑广场南明河畔迁至观山湖区毓翠山麓,雕塑随之而徙。
一中老校(现人民广场所在地址)的“春华秋实”景观
立足学校大门外,放眼校园,便见三方红楼与校门之间广场上,三面旗帜高高飘扬,旗下,塔擎巨型“石榴”,朝天分成三丫,露着晶莹子实,正于日下享受清泉之沐。
现在一中“春华秋实”景观
走进校园,便见细节。原来“石榴”前还有一路,横贯东西,路与广场间,横亘一长方水池,嵌蓝瓷砖,故水似天蓝,池两端跨朱木小拱桥,如虹卧波,连贯广场。池心为“石榴”塑,由一三角形柱坐中,呈塔状托三层三角盘,顶盘再立三根不锈钢柱,顶起“石榴”;中柱旁围三根三角形柱,各支起一三角大盘,如蘑菇状,各盘又植三根仰视“石榴”之喷管,水喷时,状如菊花,花瓣齐发,蓬勃向上,辏向“石榴”顶,沐浴“石榴”,再哗哗而下,掉入水池。池外,北刻塑名“春华秋实”,南为“三个面向”汉白玉石浮雕,展示邓公新时代教育方向。
“春华秋实”,以“石榴”为核心,象征学生成才,亦象征教学成果,寓春之耕耘秋之收获意(其实石榴并不在春天开花)。但此仅为面上意,尚有更深意在里,在此只提出,不深究,以待高人研讨。深意何在?答案在“三”中。“三”之于我国,文化内涵丰富。《庄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可代表道、代表万物,代表多;《说文》道:“三,天地人之道也。”上为天,下为地,人立天地间,是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之和谐理念,代表极致。由此,“三”之文化内涵可见一斑。“春华秋实”以“三”为理念,显然寓意深远。诗以赞之:
其一
阳光雨露亲丹若,炽艳花开果缀秋。
岁岁芳芬飘四海,杏坛道上树风流。
其二
三为理念塑榴雕,不止耕耘收李桃。
天地人和生万物,其中意蕴够君刨。
“春华秋实”,乃贵阳一中门户景观,两旁绿树参天,铁树凛然,繁花似锦,池中蓝水荡漾,“石榴”仿佛飘香。此景生动形象,活泼灵动,生机勃勃,奋发向上,内涵丰富,此岂非贵阳一中之真实写照乎?
第二景 筑光早樱
说起“筑光”,乃源于1937年4月成立的贵阳筑光音乐研究会,是为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而成立。省立贵阳高中、贵阳中学不少学生与老师皆为筑光会员。1940年6月被国民党勒令解散。但其为了光明而驱逐黑暗的抗争精神将永远被传承。
从高一组团至国际部之间路上,其左上方,坐落一鼓形红墙蓝玻璃窗建筑,便是贵阳一中音乐厅。此处常常乐曲飞扬,美妙动听,使行人为之驻足,飞鸟为之来和,彩云为之逗留,尤是每年辞旧迎新之际,学校皆举行大型音乐会,由学校民族器乐团、西洋器乐团、学校合唱团表演,称“筑光音乐会”,有时还去贵阳大剧院,面向社会演出,电视台现场直播,以飨更多观众。
迎新之后,春天勃然而至,音乐厅前,樱花仿佛一夜间全部绽放,如烟如雾,如霞如雪,一枝枝,一树树,艳丽迷人。引来众人观赏,引来快门留芳,引来雀鸟欢唱,引来蜂蝶起舞,都想把春光留住,把美艳藏心。花期一过,落英缤纷,芳香渐失,树色一碧。不过亦无遗憾,花色虽陨,来年再生,希望在前。抑或虽满树是绿叶,亦可将绿叶看成粉色,穿越时间,不就樱花常在矣?
筑者,贵阳也,筑光乃贵阳之光。光,可作光辉、光明、希望、荣耀、骄傲等理解;早樱,樱花乃春天早花之一,故曰“早”。因樱花胜景绕音乐厅而生,音乐美,樱花亦美,音乐是流动之樱花,樱花乃凝固之音乐,二者精神气韵相融,以“筑光早樱”名景观,不亦甚妥乎?诗以赞之:
丝管纷纷漫筑城,迎新乐雨润人生。
一朝玉树披云锦,二月春风开早樱。
第三景 正本书院
由“筑光早樱”西行百余步,向右一瞧,正本书院便在眼前,此处绿树成荫,翠竹流韵,清凉爽朗,鸟声不绝。
原正本书院,俗称北书院,旧址在贵阳府城北门六广门内。今为贵阳市公安局云岩区分局。
今学校正本书院,是为纪念而建,为独间书屋,只是缩影,不是原貌。书院背倚毓翠山,左侧为科技艺术馆,前与行政楼相望。红柱木墙,“人”字形屋盖,木椽青瓦,门顶中柱当头,悬挂黑底金字“正本书院”行书字体匾额。两端立柱,各书对联一副,左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本诸身以征诸民”,右为“正人心以变风俗,本经术而为文章”,皆扣“正本”二字延伸,阐发其内涵与作用。书院藏书甚多,定时开放,让师生品味墨香,塑造自我,“正其谊、本诸民;正人心,本经术”,以达“不谋利、征诸民、变风俗、为文章”之效。右侧是四柱凉亭。门前两座假山,中流两股瀑水,注入水池,山石池间,点缀簇簇美人蕉,金花朵朵,赏心悦目,池中莲叶圆圆,莲花熠熠,金鱼点点,蛙鼓声声,衬出此境之幽,乃读书休闲胜地。池前,有异石,形如乌龟,称“千年之龟”;有奇松,状如七层宝塔,唤“万年之松”;有雕塑,伟岸慈祥,乃贵阳一中创始人李端棻,为“不朽之人”。池右,有百年银杏与巨石,树干粗壮,怀抱有余,巨石书红色“百年之根”四字,揭示贵阳一中根之所在,是让后学不忘其根本!
凡事皆有缘,无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居家不忘双亲不忘祖宗,在外不忘故里不忘祖国。正本清源,做明白人,常思感恩,勤端圣水,浇灌根本。贵阳一中此棵大树,根深叶茂,岁岁年年,花果飘香,正是代代一中人勤奋浇灌之结果。
贵阳一中,百年阳光,百年风雨,百年滋养,百年积淀。苍天为之作证,历史为之作证,一代代一中人为之作证。变化者是年轮,不变者是初心。新时代,新风貌,新思维,新创举,百年大树,恒久不衰。诗以赞之:
背倚青山散墨香,日游书海任徜徉。
先贤慧语开心闾,正本清源校运昌。
日出扶桑来院中,清晨雀鸟亮喉咙。
门前流水弹奇韵,朗朗书声灿若虹。
第四景 苾园桃李
“苾园桃李”,建于2020年冬,在翠山八景中,最年轻。背倚毓翠山,树木掩映,幽雅清凉,面朝行政楼。立足可澄路,苾园屹立毓翠山半坎上,白墙青瓦,三面褐色木栏围绕,散发浓浓古韵。坎下是草坪,植铁树、枫树,两座巨型花石,未知经历多少风雨打磨,怪异奇特,甚是好看。
两边有扶手木梯,上达庭院,是与木栏同色地板,两张铜架玻璃面板圆桌,各带四把铜架皮条椅,休闲品茶,听书声与鸟唱。左侧通过九曲回廊直达凉亭与书院。建筑中间为正园,圆拱门,门旁两个六角竖窗,摆上“清明上河图”青花瓷花瓶,门顶扇子形图案,上书红色“苾园”二字;两边为厢园,八角圆形花窗。东厢园前有白大理石桌凳,可下棋对弈,亦可读书休闲。
白墙下,是小杜鹃花带,还有两棵树,一是西厢园前呈伞盖形之桃树,一是东厢园前长势婆娑之李树,春天杜鹃,花红似火,格外喜人;桃花粉红如霞,李花洁白似雪,一东一西,同时绽放,相互映衬,分外可观!
“苾园”为象征性建筑,借用苏州园林建筑之风,以显示豪放大气与包容之气概,它以小见大,以有限藏无限,简洁白墙青瓦,暗示无穷无尽之内涵。开门进去,里面是大山,是石头,是清泉,是绿树,是鲜花,是小草,是飞鸟,是天空,是云霞,是太阳,是月亮,是星星……。一切尽在你想象之中,又一切尽在你想象之外。
其实,与象征性的“苾园”相呼应的,另有一片位于校园生活区的真正的“桃李园”。
景以“苾园桃李”命名,自有来源。此必提及一人。
李端棻,字苾园,贵阳人,清末礼部尚书,中国近代教育之父,京师大学堂首倡者,贵阳一中创始人,主张举国兴学,走教育强国之路。
原来,“苾园”,源于端棻之字;又《韩诗外传》曰:“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之后辈和所教之门徒,原来“苾园”门前之桃树李树,是实指,更是虚指,象征学生,加之苾园公一生追求教育,家国情怀甚深,确为“不朽之人”!如今贵阳一中建“苾园”,为纪念,亦为弘扬,更为激励。诗以赞之:
代代不忘创始英,苾园心愿已达成。
培桃育李端棻梦,富国强军华夏情。
第五景 逸栖晓月
毓翠山西麓,图书馆右侧,是一片芳草地,其间青松成林,俊秀挺拔,翠竹茂盛,高洁脱俗。中有一亭,以六根圆木为支柱,柱间以嵌实木靠椅相连,檐框用实木板镶就,亭子全用清漆漆面,透着黄晕,进口两旁柱上,刻有对联:
一众桃李香溢九州芳草地,
七阶亭台名扬四海杏花天。
用藏头、比喻、夸张手法,透出“一七”学子之自信与远大理想;联顶是“逸栖亭”三字,蕴“一七”学子之拳拳心愿;亭上文字全为黄金色,透出富贵豪华辉煌之气。亭盖为青色圆瓦,亭檐六角上翘,如鸟喙啄天,有待命腾飞之韵。
亭口,一曲折小径,以鹅卵石混合水泥铺就,与德楷路相通,德楷路入小径口处,路面有红色“2017届赠”字样,可见亭名“逸栖”乃取“17”之谐音,一语双关,甚是巧妙,又一改往届生喜送石头之惯例,首次建亭赠送母校,传承老校“校友亭”文化,有创新与纪念意义。
据传,当初建亭选址,时过黄昏,天空乌云密布,似有一场大雨,当领导们钻到树林,选定建亭点时,忽觉光线明朗,抬头一看,乌云散尽,一轮明月从东升起,月辉满地,紫气东来,一片静谧、祥和之气,让人喜不自胜。
亭子建成,常有人来此安逸休憩,更有晴日清早,皆有学生来此读书,直把太阳读出来,直让月儿依恋去。林中鸟儿,似被书声所染,也赶兴致,唱声不绝,悦耳动听。
于是,领导灵感来袭,取名“逸栖晓月”,是否极有诗情画意?诗以赞之:
一七学子感恩深,建造凉亭赠爱心。
名取逸栖藏智慧,此生不枉翠山人。
满地清霜不透寒,一轮明月照松间。
红孩踏早来亭读,书页翻开破晓天。
第六景 百年之娇
“逸栖晓月”之北,是“百年之娇”,为2006年贵阳一中百年华诞时,由贵州茅台集团捐助建成,坐落于图书馆门前。
雕塑基础为正方形,黑色大理石镶嵌,前后两面皆刻金字“百年之娇(1906-2006)”;再上为较小底座,是正方体,四周嵌汉白玉浮雕,内容为:正面,贵阳一中创始人李端棻、任可澄、于德楷、唐尔镛、华之鸿及南明河校园;右侧,省立贵阳中学;左侧,私立中山中学;背面,国立师院附属中学、伯群中学。
最上是不锈钢雕塑,整体造型上,一看像“百”字,一本书翻开放在“百”字下横处,一条飘带绕右边书页,向左延伸,形成“百”字下“日”中一横,左边书页上,幻出一只大鸟,向右面天空飞去,鸟翅鸟颈与鸟头形成“百”字上一横,飘带处串十九颗金球,格外夺目。二看像阿拉伯数字“6”,抛开飘带与鸟翅,就是标准“6”字。三看像拼音大写字母“G”。局部造型上,飞鸟像“Y”,鸟翅像“Z”,飘带像“一”。
由此可见,底座汉白玉浮雕,暗示根基与传承;书暗示教育;“百”字形,暗示一百年;“G”“Y”“一”“Z”形,暗示“贵阳一中”; 十九颗金球,暗示1900年,“6”字形,暗示6年;飘带舞动,暗示庆祝;飞鸟暗示腾飞。综合之,雕塑内涵为:
“贵阳一中,1906年建校,兴起黔中教育,广育黔中才俊;在她百年华诞之日,一中人为之欢欣鼓舞、热烈庆祝;她文化底蕴深厚,一中人不忘根本,代代接力,薪火相传;发展至今,百年辉煌,历久弥新;她将一如既往,砥砺前行,立足黔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诗以赞之:
百年巧手创妖娆,明水华湖育李桃。
六月乘风鹏展翅,扶摇万里贯云霄。
第七景 长虹博雅
美梦多姿浩宇虹,我持彩练舞当空。辛勤洒下珍珠雨,尽显青春博雅风。——题记
春风具有回生力,遍地新花一夜开。走进贵阳一中模范门,沿之鸿路前行约二十米与德楷路交叉处,向左前方看,一道亮丽风景线即入眼帘。于桃李园中间,有一开放性白色浪漫建筑格外耀眼,此翠山之一景“长虹博雅”是也。
春和景明,芳草鲜美,繁花烂漫。“长虹博雅”四围花草树木,更是不让别处,草竞绿,花争艳,草中花与木上花,尽显风流,尤以桃李最甚,桃花似披云锦,李花如盖白雪。眼过繁花林,即披绿挂彩之“长虹”,洒脱诱人。
踏上花丛间蜿蜒石板路,芳香扑鼻,蜜蜂嗡嗡,彩蝶翩翩。走到“长虹”,入口处有两尊男性雕塑,一尊是我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举目远视,在构想他的京张铁路,一尊为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专注研究他的化学元素周期律。进入“长虹”,宛如飘向天空一般,仿佛置身彩虹宫矣!穿越“长虹”,又有两尊女性雕塑,一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一是我国宋末元初著名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黄道婆。
置身“长虹”,得细看建筑兼中西风格,曲线与直线混合,柔美而简洁。两排圆形立柱,梁椽贯串、虹弧跨梁拱顶,构成廊架。共三组廊架,中间组最高,以显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有起有伏,方得悬念。“长虹”整体蜿蜒灵动,变化多端,一眼望不穿,令人遐想。两旁圆柱间是长方形大理石条凳填空,形成回廊。“长虹”外围,种植爬藤花,春日,花开满架,彩瀑飞扬,甚为壮观;秋日,朔风渐起,落红满地,令人感叹。
“长虹博雅”,意蕴何出?落霞满天,晨曦初露,红衣少年置身“长虹”,潜心读书,神游胜景,博采辉煌,他们身着阳光,对语科学,构筑七彩之梦,决心做学识渊博、品行纯正之人。
这时,仿佛有一声音传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声音穿透长虹,散入碧空。
第八景 丫丫湖光
湖如大脚丫,丫似初生苗。脚能行万里,苗可参天高。——题记
从“长虹博雅”沿之鸿路,过学生宿舍,便是清爽宜人之“丫丫湖光”。湖之南北西,为红色宿舍楼群半环绕,东以毓翠山作屏,湖如一大脚丫踏在中间,故得名丫丫湖。
湖岸上,绕不锈钢栏防护。栏外平地,铺大理石,留出空白,构筑漂亮花坛。植红桃、白李、海棠、山茶、杜鹃、月桂、黄菊、腊梅,逐令开花,溢香四射,赏心悦目;植银松、龙柏、铁树及人工造型常青植物,四季透绿,张显生命活力;多植红枫,秋来红枫透着心血,鲜红烂漫,观之心动;亦多植杨柳,丝绦万千,随风飘舞,轻抚水面,柔情万种。外围南北西面斜坡直上宿舍,坡上高大植物错落有致,塔松巍巍、翠竹悠悠、洋槐挺拔、樟树参天;东面直上山顶,森林覆盖,山麓亦是松、竹、槐、樟。尤是蓬蓬钓鱼竹,长势越高,姿态越低,眼看向天空伸去,却又弯下腰来,画一大弧形,欲把竹梢递向湖水,垂钓湖中之鱼。
湖水明净如镜。湖面夏荷簇簇,荷花亭亭,清香缥缈,高雅圣洁。水中锦鲤成串,来往穿梭,相互嬉戏,有时不知喜遇何事,会兴高采烈,昂首冲出水面,又落下去,水花四溅,哗啦有声。上至蓝天白云,晨曦晚霞,月儿星子,下至四围胜景,都会朝湖中聚来,六方相映,浑然一体。人在湖岸,凭栏看水,抑或遐想,湖上架曲桥或拱桥,桥两端设青瓦白墙圆拱门,人入里,立桥上,被美景所围,上看是天,下看亦天,会有飘飘欲仙、超凡脱俗之妙趣。不由惊叹小小一湖,竟有如此之魅力,让天地万物钟情,亦竟有如此之胸怀,能吸纳天地万类!
丫丫湖,山水物态之美,受百鸟青睐,更受人青睐。每逢晴日,曙光破晓,第一声鸟鸣,便引来百鸟朝和,经一夜宁静之山猝然热闹起来。此时,丫丫湖更增一道新亮点,尤为醒目,红校服会走出宿舍,踏着鸟声,踩着晨光,相继来到湖边,环湖读书,吸纳中外古今、自然人文。鸟声书声声声悦耳,水色树色色色温心。直至晨曦四射,阳光满天,铃声响起,书声才散,美景留给鸟儿。
丫丫湖,状如脚,“丫丫”,形似苗。一中学子,不失丫丫湖之魅力与胸怀,在一中踩下深深脚窝,为日后腾飞迈出坚实一步;一中学子,如丫之苗,在一中茁壮成长,每株小苗,都将长成参天大树,荫庇一方。诗以赞之:
一面青山三面屋,金鸾翘首玉龙伏。
鲲鱼不坠青云志,翻动红霞亦自如。
贵阳一中2021届毕业生敬赠母校的“翠山八景”雕刻
撰文:沈仁贵
图片:办公室
编辑:李游佳
审稿:顾睿 谢龙富
审核:张周全
上一篇:科技馆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