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不少滞留在家的年轻老师通过微信公众号看到校内忙碌的身影,主动请缨返校,想要为学校抗击疫情工作做点什么。每天忙于工作的我,不禁感叹“在家休息不好吗”,感叹之余,不禁陷入深思,这所学校何以让老师们如此心心念念?
2月3日起,我每天负责整理完成“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每日汇报”,见证了一中人为抗击疫情的奔波,决心写下此文,分享我眼中的贵阳一中——是如何执着追求真善美、构建有念想的生命场。
求真·课堂内外专注其职
疫情期间,学校一线教师求真做榜样的行动不因疫情阻碍而打任何折扣。
及时启动“你在前方战‘疫’,我在后方助学”志愿者关爱服务工作,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的独守在家的孩子提供学习上的指导、精神上的疏导和生活上的帮助。考虑到非医护人员子女的学生,网上学习也会有监督、指导的需求,学校启动“空中黔课+钉钉直播”的教学组合拳,精心安排面向全校的线上助学。很多教师也自发和学生结成对子,坚持每周汇报学习进度、改进方向和下周计划,相互打气说“下周要更进一步啊!”
高三返校学习以来,我校教师迎难而上,以生为本、认真履职,用自己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在二轮复习中,老师学成学生的榜样:“专注”——全身心投入,带领学生科学备考;“专业”——紧扣高考热点和难点专题,确保复习精准高效。课下仍然恪尽职守,耐住办公室的冷清和安静,专注地投入到各自的备课工作与作业评改中,结合学情,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
空中黔课录课忙,党员、骨干教师齐争先,或因网络授课课件中的一幅插图,或因课后练习中的一个设问,线上教研常常“不分场合”地展开,隔着手机屏幕也能感觉到大家面红耳赤的较真,只为呈现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情境,只希望他们多年以后能回想起高中的某一个课堂瞬间、某一个印象深刻的题目,仍然觉得“呵!真是妙极了!”
同时学校老带新、朋辈互助的行动也并不因疫情而停滞,随时随地都是“传道授业”的学习场,让静心求真的精神得以传递。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见识了马主任的学习笔记,听他分享了学习的经验和思考。他拿起一个保温杯问我,“你觉得这个杯子最有用的部分是什么?”“当然是中间空着可以装水的部分啊!”我满腹疑问答道。他说,对了,中空的、没有被填满的那一部分恰恰是最有用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心里好像什么疙瘩被解开了。工作以来,我最烦的就是做无用功:精心设计了一堂别出心裁的课却不能被所有学生喜欢,参考了数十道真题、阅读数十篇文献考证、和同伴几番探讨后才定稿的模拟题没有得到采用,亦或是将时间消磨于日常琐碎的工作……每当用心地付出没得到期待中的回音和认可,就会失落、失望、甚至是狂躁。就仿佛是,满心欢喜地熬夜将进取、惜时、专心、执行力等等好东西都一股脑儿都装进徒步的行装;翌日,暴雨倾盆。
他一边翻着自己从未间断的、洋洋洒洒的读书笔记,一边说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景致,你能体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
求知,不分课内外;师者,当践行真知,为人师、为世范,传递的是求真求实的方法、状态和精神,始终如一。这是求真路上一个教学相长的生命场。
求善·“我为人人”是最大的善
“疫情是最真实的课堂,战疫是生动的教科书”,在开学第一课播放完贵阳一中战“疫”视频后鄂芳主任说到,视频中的每一帧画面后都包含着每一位一中人齐心抗疫、守望互助的故事。平日里大家对正常的生活节奏习以为常,疫情带来的“停摆”才让人恍然领会到,我们身边努力维持着生活正常运转的每一个普通人,都值得被敬重、被感恩、被珍惜!
凌晨三点食堂的炊烟,六点二十宿舍准时亮起的灯光,七点出寝的哨声,“宿舍——教室”、“校门——教室”不同学生行进路线上点位的志愿守护,每一节力求进步的课、规律的上下课铃声,恰到好处的动感课间操,一日三餐点对点送餐车,灯火通明、安心静气的晚自习教室和愉快回顾一天学习成果的回寝路……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物管、食堂工作人员、保洁、门卫构建成一个相互理解、倾力付出的共同体,每个人在这个团体中都感受到了自己价值、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善意。如此良性系统,都让返校复学的高三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表达在“老师辛苦了!”、“谢谢阿姨!”的感恩里,转换在干劲儿倍增的专注学习里。从他们的《返校了,我……》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中校园绽放的花朵、青春,我感受到了点点善意凝聚起来的幸福、成长及其升华为家国情怀的大爱和担当。这是一个人人都有归属感的生命场。
求美·人在景中亦是景
这是最美的一中校园:晨露晨光朝霞染,春华春熙春意浓,杏花微雨零落成泥……循着自然节律,阳光所在之处,万物从复苏到盛放。
这是最美的一中人:善心善行温情聚,求知求实事理明,静心复学风雨无阻……爱的牵挂从家长到教师、保卫、物管传递给学生,有增无减。
这是一个与美同行的生命场。
有人觉得学校一号门石碑正面上的“贵阳第一中学”这几个字意味着极高的一本率、碾压全省的重点率。有的地方把教育目标描述为“把学生培养成……人”,就隐含着教师是机械的劳动者,而教育是加工,加工就意味着标准化、规模化地把学生加工成某一类“工具”。
而作为一中人,走出校门时,会看到石碑上背面赫然一排大字:“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人生幸福、服务社会奠基”。在这里,教师不是操纵者,教育不是加工。在这个有念想的生命场里,每个老师都在竭力做学生的榜样,去参与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成长。孟子曾言人生三乐,其二就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面对贵州省同期最优秀的一批学生,在约0.3平方公里的校园里教书的我们,始终不敢忘记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正等待着这些学生去建设!
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我渐渐了解了这所学校,对她的热爱每天都会新增一点点, 我就愈加感到幸运,幸运地得到了认可和成全,来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得到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而且正在走在这条路上,还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
以上便是让我有念想的生命场的部分侧面。
犹记得有个中午,我在一尘不染的书吧看书,一个学生也在邻桌坐下,动笔演算的沙沙声甚是好听。隐隐觉得不远处有个身影,驻足了好久,抬头一看是李校长,我们异口同声叫到“李校好!”他微笑点头致意后,他边走向电源开关的角落边说,“光线略微暗了!你看,王老师也在陪着你,多好!”他按下开关的那一刻,这个充满书香的生命场更亮了……
文、王敏
图、李莉
上一篇:十二时辰光与影 防疫复学誓双赢 ——我校举行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三周主题周会
下一篇:贵阳一中工会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实践活动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