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乡,又回到家乡。对于王才模而言,家乡不是一个代名词,而是他扎根教育20载,潜心育人的“好地方”。
王才模小学和初中都就读于修文县六桶镇,1997年,17岁的他在贵阳市师范学校普师专业学习,三年后,完成学业的他选择回到六桶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开始从事小学教育。
扎根农村——让更多孩子“走出去”
从小镇“走出去”又“返回来”,王才模深知“走出去”对每一位农村孩子的重要性。“农村的一亩三分地不该是这群来自小镇、乡村孩子的未来,他们的未来应该充满无限可能。”王才模说到。
和城市的孩子比起来,农村的孩子多了很多“副业”,放牛、喂猪、割草、照看弟弟妹妹……王才模坦言,看着孩子们承担着不属于他们的“重担”,让他回家乡“搞教育”的念头更加坚定了。
教育发展需要时间的积淀,20弱冠,30而立,40不惑……20年的精心耕耘,王才模送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走出去”。
扎根修文县边远农村的王才模,信奉“踏实做人,精心育人”的原则。在工作中,他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正因为如此,私底下学生们都称他为“王妈妈”。
精心育人——发现学生更多潜能
书法不仅是王才模的个人兴趣爱好,同时也是班上学生的课外“特长班”。
王才模的书法是自学入门的,他深知学书法没有老师的引导,要多走很多“弯路”。自2016年起,他便利用课余、乐童计划等时间,带领班上的学生学习书法。他说,一手漂亮的字,是学生的“门面”。
在教授书法的过程中,王才模发现班上有好几个书法“苗子”,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名叫任巧的学生。小任虽是零基础,但却很有灵性。
2019年7月,正值暑假,王才模接到通知,小任的硬笔作品进入贵州省青少年教育系列活动——第十二届“贵青杯”的复赛。为保证充足的练习时间,小任在省外的外婆家时,王才模便通过手机远程指导;小任回来后,他便每天到校给她面对面指导。不负所望,在这次比赛中,小任获得了小学组硬笔一等奖的好成绩。“感谢王‘妈妈’的指导,因为他我了解书法,爱上了书法。”任巧感激的说道。
小任她们这届学生毕业时,还给王才模送了两份“礼物”:一张写着“王才模老师荣获最佳好老师奖”的手绘奖状,以及一个刻着“中国好老师”,底座上写着“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王才模老师!”的奖杯。“这份毕业礼物我将珍藏一生。”王才模说道。
空中黔课——全班到位不落一人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线下课堂“搬”到了线上。
在走家串户,了解学情的过程中,王才模发现有的学生家里没有电视、手机,没办法收看“空中黔课”,为了让班上的学生不落一节课,回到学校后,他积极的和同事们沟通,将他们闲置不用的智能手机“借给”学生看课。
教材还没发放时,有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没有准备纸质教材,为此,王才模就自己打印了“教材”,并随身背着,便于及时给没有教材的学生提供教材。“虽然是居家学习,但也必须全班到位,一个不落。”他如是说道。
期间,他还同步录制每课的生字、词语的书写示范视频80多个,共计400余分钟,并上传到班级群和网络平台,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
不忘初心——刻苦钻研提升自我
工作以来,他不仅充分利用工作之余参加函授和自学考试,先后取得了专科和本科文凭。同时,他一直致力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与研究——
➤ 2016年6月《小学中段习作教学指导浅见》获省级论文三等奖;
➤ 2018年7月《教你学一招》教学设计获省级教学设计三等奖;
➤ 论文《如何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刊登在《教育科学》杂志2020年6月刊;
……
上一篇:贵阳好老师宋梅: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下一篇:2021年“贵阳好老师”评选结果公示